外国人労働者問題の日韓比較に関するノート 摘要


《摘要》

    1980年代後半開始,整個東亞迎來了就業為目的的大規模人口跨國移動。本論文除了日韓有著類似外國人口問題的兩國做比較研究之外,最基本的關心是,政府是如何看待這個外國勞動人口逐步增加的趨勢,又做出怎樣的對策。

1.外國勞動者的增加和流入型態—日本
    自80年代後半,日本建築業和製造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浮上檯面,但面對大量流入的外國勞動者,日本當時沒有法源可以規範(因此外國勞動者都是不法勞動),在1990年才訂立了「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以下稱「90入管法」)。90年入管法的核心目的有二:補充低階勞力的缺口和解決不法就業。根據歐洲和本國的經驗(在日朝鮮人),日本政府認為外國人一旦流入國內,就會變成難以管理的存在,因此原則上禁止“單純勞力的外國人就業”,並在此原則下規定出可以在日本就業的條件或身份。
    我認為日本極力避免的是低技術又與日本沒有歷史淵源的外國人大量入境,從90年入管法對日裔南美人設置了非常優惠的定住就業條件,還有從留學簽證獨立出來的研修生制度,使在日留學生成為可受中小企業所用的短期勞動力。
    直到2000年,日本的54萬低技術外勞人口中,非正規滯留約25萬、日系南美約22萬、技能實習生約7萬。

外國勞動者的增加和流入型態—韓國

    韓國在80年代中期原本是承包中東建設的勞力輸出國,以1987年奧運為時間點,因為經濟發展製造業也出現勞力不足的現象。跟日本一樣,韓國的兩大課題也是補充低階勞力和解決不法就業,且韓國當時亦沒有針對外國人勞動力的法律。
    韓國起初的外國勞動主力是以「親族訪問」為理由入國的中國朝鮮族,然而韓國政府發行為期六個月的旅遊證書不允許就業。因此大量流入的朝鮮族成為了長期非正規就業外國人口。韓國的對策是使親族訪問的條件變嚴格,而不是跟日本相同,給予日系南美人優待條件,中國朝鮮族依然是是徹底的外國人。
    91年開始,韓國也開始了研修生制度,希望用研修生代替非正規滯留者的低技術勞力。但是由於研修生不受勞動法保障,工資和勞動環境皆十分惡劣,許多研修生因此逃離他們的僱傭公司,反而也成為了「非正規滯留者」。接著,根據法規,只有1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可以接受研修生,中小企業的勞力不足現象還是不能消解,因此還是不能阻止非正規勞動者的流入。


2.1990年代的政策和法律修改
    本論文談及的外國勞動者,對日韓兩國都是便宜、不需長期雇用的有彈性勞動力。差別就在於,外國勞動者在日本社會的存在感薄弱,而韓國的外國勞動者因為有朝鮮人匯集而居住的區域,還有為研修生勞動條件抗爭的社會運動,成為韓國社會的一個議論而可見。
〈僑胞〉
    日裔南美人的主要工作性質是人力公司派遣到第三者的間接派遣工,在泡沫經濟時接手了日本本國人不願意的工作,經濟崩毀時因為日本人排擠到更邊緣的工作。而在韓的中國朝鮮族的情況,得等到2001年導入「就業管理制(特別雇用許可制)」,才正式准許以親族訪問為由入國的朝鮮族,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就業3年。值得一提的事,1998年韓國為了活用海外僑胞的經濟力,特別訂立的在外同胞出入境與法律地位的相關法律,根據此法,海外僑胞享有與韓國國民同等待遇。但是中俄的朝鮮族被排除在此法律保障之外,直到2001年才被宣告違憲。
〈研修生〉
    日本與韓國的研修生都無法擅自變更雇主,韓國研修生更是因為不自由、惡劣的勞動條件、資方惡意的收取費用,加上非正規勞動者的平均薪資是研修生的兩倍,因故在90年代中期的逃走率很高。直到95年尼泊爾研修生對勞動條件和雇主的抗議引發社會關注,要求改善的公民運動,政府才陸續將研修生納保和提供正式就業(1年)的管道。原本政府研議廢止研修生制度,並且推動一個正式導入低技術外國勞動者的「雇用許可制」,但是被受益最大的中小企業反對而作罷。
    日本的90年入管法原本就有一個“阻止非法就業”的目的,但是對不法就業的檢舉取締只是流於形式。非法滯留者在90年約10萬到2000年約25萬,對景氣低迷的日本來說是支撐日本產業的重要勞動力,因此日本政府也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入管法直到2000年都沒有大修,而在日滯留者的滯留也開始長期化,工作穩定化。


3.2000年代的法律修改
    日本在2005年開始掃蕩非正規滯留者的同時,次年也宣示推進日本社會「多文化共生」,我認為應該是想藉由多方面的政策,將地位模糊不清的在日外國勞動者,做徹底地歸化或是驅趕。此外研修生制度也被廢止,以「技能實習制度」取代(然而本質沒有變化)。根據《2000年第二次出入國管理基本計畫》,給予與日本人結成家族關係的非正規滯留者居留特別許可,但除此之外,就算長年在日本工作的人,還是不被合法化。至2010年,非法滯留者數下降到9萬人。
《多元文化共生論》
    根據2006年總務省的報告書,反省日本向來只從勞動政策和居留管理的出發點去制定外國人政策,現在日本面臨少子化和經濟世界全球化,應該將日本社會打造成一個外國人也能充分發揮實力的社會。以長期定居的日系南美人為主要對象,解決在日外國人的生活問題以及與日本人之間的摩擦。
    韓國在2004年實行了正式導入低技術外國勞動人口的「雇用許可制」,雇用許可制的目的原本是想抑止激增的非正規滯留者,還有取代被詬病有違人權的研修生制度。但是受到中小企業的抵制,因此流於雙制度並存。取締非正規滯留者的同時,韓國也就地合法多數的非正規滯留者,依照非法滯留的年數,允許他們就業。
    雇用許可制的目的,是防止外國人在韓國定住,還有將外國勞工的情況透明化。根據此法,亞洲六國的低技術勞動者最多可在韓工作三年,離境六個月後,可再回韓國就業,此外也禁止家族同行;禁止變更職場;禁止集團請願。
    針對中國朝鮮族設立的「訪問就業制」,放寬朝鮮族來韓工作,也鼓勵朝鮮族自主歸國,並保證他們可以再度來韓。此制度達成了兩個效果:促成大量的朝鮮族赴韓工作(2002年12萬到2010年38萬)。但是朝鮮族的非正規滯留者也大幅下降(8萬減少到2萬5)

4.結語

    日韓一直清楚了解自己需要廉價且有彈性的短期間免洗勞動力,因此在法律面一直擱置著外國勞動者的權益,或是用美其名的研修生制度去剝削學生的勞動。換言之就是最大化本國經濟利益的同時,用迴避這些外國勞動者法律權益的方式最小化自己的負擔。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