フィリピン系ニューカマー第二世代のエスニック・アイデンティティ
本論文很細緻地劃分了日菲國際家庭第二代的認同轉變,從家庭持怎樣態度傳授他們的菲律賓文化、他嘉祿語,到學齡期在學校與同儕互動導致的變化,再到學齡期結束後有什麼契機讓他們獲得正統的族群性(authentic ethnicity)。
本文提出,族群認同的選擇的變遷涉及到兩大重要因素:
一、透過母國留學或與菲律賓的親族紐帶,獲得正統的族群認同(authentic ethnicity)。
二、來自他者的認同,有少數族群同胞集團內的承認,或是多數派日本人的承認。
但我也質疑,論文中的部分訪問對象藉由親族的紐帶或是親身前往菲律賓,進而擴大了他們族群選項(ethnicity option)。卻沒有闡明在有了新的ethnicity option之後,他們如何在日本社會作用此ethnicity option。
或是當作者舉出訪問對象被(多數派的)日本人肯定之後,族群的選擇幅度得以擴大。但是,我認為作者所舉出的例子稍嫌牽強,甚至是否有涉及到「菲律賓認同」都令我想檢驗。
首先是第一個例子,訪問對象早瀬ジョセフ有片假名英文名字,學齡期雖然對名字感到違和感和羞恥,但之後反而認為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記憶,是一個方便的名字。因為認識到作為拳擊手的名字更好賣票,還有作為混血兒有在模特兒的珍稀,進而將ジョセフ改寫成JOSEPH,提高自己的商品價值。
根據論文的訪談,早瀬屬於一開始在學齡階段都沒有感受到ethnicity的案例,從上述的內容來看也沒有載明早賴的「認同困難」。甚至早賴在訪談中提到自己不會說英文,但卻沒提到不會說他嘉祿語。早賴的例子,我認為他的ethnicity option比較像是多了一個「ハーフ」,不能稱作菲律賓認同。
除此之外,此研究雖然一開始將14位訪談對象劃分了在家庭文化傳承和學齡期外部環境的作用交互影響下,四種身份認同的途徑。但是在中段開始的訪談內容,只是擷取一段落一段落式的人生經歷做為理想型的代表,甚至在最後“草率地”全部歸納為「選択的エスニシテ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