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つの日本《第三章》
▶︎ 所謂單純的勞動者
1988年的閣議決定的「第六次雇用對策基本計畫」的「國際化進展與外國勞動者問題的對應」。當中所做出的決定就是引進具有專門或技術的外國勞動者,而排斥單純的勞工。
1990年代開始,日本將外國勞動者分為三個階層
一、高度人才,歡迎長期定住。
ps. 2015年,新設的「高度專門職」的在留資格,至今未滿一萬人。
二、持有「專門、技術分野」的專門就勞簽證。
三、官方上禁止引進的單純勞動力人口。
▶︎ 1992年「第七次雇用對策基本計畫」闡明了不引進單純外國勞動者的五大理由。
一、害怕外國勞動者搶走本國人(尤其是高齡人口)的就業機會。
二、將勞動市場一分為二出上層構造和下槽構造。
三、年金健保的負擔費用,可能日本社會無法負荷。
四、若是景氣不穩定帶來了外國勞動者失業潮,對社會也是一大不穩定。
五、對勞力輸出國和外國人都是極大的影響。
我們可以說,日本政府表面上禁止單純就業的低技術外勞,顯然沒有符合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低薪資產業的需求。“持非就勞簽證”的留學生、技能實習生、日系南美人在事實上就作為補足這塊缺口來源。這個被稱為side door的勞力來源。
如果今天要定義單純的勞動力人口,那麼有四種特性
一、低薪 二、肉體勞動 三、就業短、不穩定 四、技術門檻低
其中的第四點是單純勞動力與專門就勞簽證不同的部分,然而這並不代表技能實習生、日系南美人所做的工作業種就沒有技術成份在。最重要的是,這些side door的勞動力人口,早就與許多日本人一起從事派遣性質的工作。這些短期不穩定的工作性質,對於資方來說就是工作彈性,但對於勞方來說代表著沒有向上升遷的可能、維持生計的風險。日本政府擔憂的勞動市場二重構造,早就已經在社會上實現了。
▶︎ 原本的研修實習制度是讓同一個地域的產業聚落組合成一個公會,供同引進大家需要的外國人實習生。但2000年之後,因應其他也希望引入低薪資實習生的企業,一種進為「異業種組合」的人力管理公司出現了。第一種是自身引入實習生後,作為人力派欠公司可以獲益,所以特化為此。第二種是自身在經營日本人或南美人的特遣公司,將實習生加入公司經營的項目之一。對企業而言,雇用實習生的好處有:低薪資、不必擔心跳槽、免終身雇用。但缺點是:一個實習生只有(3-5?)年的的效期,必須不斷訓練新一批。
▶︎ 不可視化的外國人
外國人勞動者當然不只是勞動者,更是作為「住民」、「人」的身份在日本。但是他們的生活卻難以被其他人所捕捉。2005年,眾日本學者以日系巴西人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看不見臉的定住化」。日系巴西人難以融入當地日本社區有二大理由:(一)、在工廠的長時間勞動。(二)、因為大多受僱於承包公司,會受到公司的指令,工作的地點會不斷地更改,而且居住場所多半是工廠附近的工寮。因此難以融入社區。
其中衍生的問題,就是小孩的就學問題,根據學者小島祥美的統計,約有7.2%義務教育學齡的外國兒童沒有上學。更有媒體對全國100個自治體做出的調查顯示,許多登錄住民的外國人其小孩沒有上學。日本目前並沒有規定外國小孩接受教育的義務。
▶︎ 雇用の調整弁 (雇用的調整閥)
日本政府表面上一直拒斥引進單純勞動外國人口的其中一個原因「隨著景氣變動的外國失業者問題」,這個擔憂在2008年成為最具體化的實現,雷曼兄弟事件衝擊到了日本製造業,連帶影響以製造業為主的日系南美人。2007年末約31萬的日系巴西人,在2012年跌破到20萬左右。日本政府針對這些失業人口提供30萬日幣的回國補助,送/趕他們回國(真是天才的變相失業補助)。
在這邊要特別筆記日系南美人在日本的法律地位,在1989年入管法立法以來,針對日系外國人新設了「定住者」。雖然定住權並非永住,但是沒有更新限制,也沒有就業限制,原本需要10年的永住權申請也縮短至5年。雖然上述有雷曼兄弟的影響,還是有相當規模的日系南美人在日本長期定住化的趨勢。
▶︎ 日系南美人第四代收受的停滯
根據2018年12月的報導,以此身份入境(雖然文章沒有載明,但應該是長期停留日本打算的)日系四代只有僅僅4人,日本政府一年訂下的收受名額有4000人。日系人及其配偶直到第三代,都是以「定住者」身份待在日本,只有受第三代扶養、未婚、未成年的第四代日系得以用定住者身份。
那麼針對仍在巴西的第四代日系,日本政府端出了一個新的side door 『日本文化習得』,並且訂下了嚴苛的條件。其中包括:
不可定住(最長5年)
18-30歲
不可攜帶家眷
經濟保證
入國時要有n4日語,來日第三年需要n3日語,且了解日本生活
★然而,就業沒有限制
作者指出,日本政府似乎是反省了當初以較寬鬆的條件引進日系二代、三代,導致他們的長期定居化並且呼來家眷(尤其是沒有設立滯留期限)。從此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心目中理想的外國人:年輕健康單身,不依賴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源,能自食其力並且能與日本社會接軌溝通(日語程度),不會招來家屬也不會在日本成家,在日本貢獻青春和勞力之後能夠自行歸國。
想當然耳這種過於理想招來作者的批評,作者前一段提及日本與發展途上國的經濟差距越來越縮小(巴西→中國→越南),對那些經濟開始發達的國家吸引力不如以往,因此只得向下找經濟更差的國家作為人力供給國。日本的停滯不前、他國的崛起、加上台韓的搶人競爭,作者批判道不該期待只是敞開大門就會有外國人力進來。
1988年的閣議決定的「第六次雇用對策基本計畫」的「國際化進展與外國勞動者問題的對應」。當中所做出的決定就是引進具有專門或技術的外國勞動者,而排斥單純的勞工。
1990年代開始,日本將外國勞動者分為三個階層
一、高度人才,歡迎長期定住。
ps. 2015年,新設的「高度專門職」的在留資格,至今未滿一萬人。
二、持有「專門、技術分野」的專門就勞簽證。
三、官方上禁止引進的單純勞動力人口。
▶︎ 1992年「第七次雇用對策基本計畫」闡明了不引進單純外國勞動者的五大理由。
一、害怕外國勞動者搶走本國人(尤其是高齡人口)的就業機會。
二、將勞動市場一分為二出上層構造和下槽構造。
三、年金健保的負擔費用,可能日本社會無法負荷。
四、若是景氣不穩定帶來了外國勞動者失業潮,對社會也是一大不穩定。
五、對勞力輸出國和外國人都是極大的影響。
我們可以說,日本政府表面上禁止單純就業的低技術外勞,顯然沒有符合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低薪資產業的需求。“持非就勞簽證”的留學生、技能實習生、日系南美人在事實上就作為補足這塊缺口來源。這個被稱為side door的勞力來源。
如果今天要定義單純的勞動力人口,那麼有四種特性
一、低薪 二、肉體勞動 三、就業短、不穩定 四、技術門檻低
其中的第四點是單純勞動力與專門就勞簽證不同的部分,然而這並不代表技能實習生、日系南美人所做的工作業種就沒有技術成份在。最重要的是,這些side door的勞動力人口,早就與許多日本人一起從事派遣性質的工作。這些短期不穩定的工作性質,對於資方來說就是工作彈性,但對於勞方來說代表著沒有向上升遷的可能、維持生計的風險。日本政府擔憂的勞動市場二重構造,早就已經在社會上實現了。
▶︎ 原本的研修實習制度是讓同一個地域的產業聚落組合成一個公會,供同引進大家需要的外國人實習生。但2000年之後,因應其他也希望引入低薪資實習生的企業,一種進為「異業種組合」的人力管理公司出現了。第一種是自身引入實習生後,作為人力派欠公司可以獲益,所以特化為此。第二種是自身在經營日本人或南美人的特遣公司,將實習生加入公司經營的項目之一。對企業而言,雇用實習生的好處有:低薪資、不必擔心跳槽、免終身雇用。但缺點是:一個實習生只有(3-5?)年的的效期,必須不斷訓練新一批。
▶︎ 不可視化的外國人
外國人勞動者當然不只是勞動者,更是作為「住民」、「人」的身份在日本。但是他們的生活卻難以被其他人所捕捉。2005年,眾日本學者以日系巴西人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看不見臉的定住化」。日系巴西人難以融入當地日本社區有二大理由:(一)、在工廠的長時間勞動。(二)、因為大多受僱於承包公司,會受到公司的指令,工作的地點會不斷地更改,而且居住場所多半是工廠附近的工寮。因此難以融入社區。
其中衍生的問題,就是小孩的就學問題,根據學者小島祥美的統計,約有7.2%義務教育學齡的外國兒童沒有上學。更有媒體對全國100個自治體做出的調查顯示,許多登錄住民的外國人其小孩沒有上學。日本目前並沒有規定外國小孩接受教育的義務。
▶︎ 雇用の調整弁 (雇用的調整閥)
日本政府表面上一直拒斥引進單純勞動外國人口的其中一個原因「隨著景氣變動的外國失業者問題」,這個擔憂在2008年成為最具體化的實現,雷曼兄弟事件衝擊到了日本製造業,連帶影響以製造業為主的日系南美人。2007年末約31萬的日系巴西人,在2012年跌破到20萬左右。日本政府針對這些失業人口提供30萬日幣的回國補助,送/趕他們回國(真是天才的變相失業補助)。
在這邊要特別筆記日系南美人在日本的法律地位,在1989年入管法立法以來,針對日系外國人新設了「定住者」。雖然定住權並非永住,但是沒有更新限制,也沒有就業限制,原本需要10年的永住權申請也縮短至5年。雖然上述有雷曼兄弟的影響,還是有相當規模的日系南美人在日本長期定住化的趨勢。
▶︎ 日系南美人第四代收受的停滯
根據2018年12月的報導,以此身份入境(雖然文章沒有載明,但應該是長期停留日本打算的)日系四代只有僅僅4人,日本政府一年訂下的收受名額有4000人。日系人及其配偶直到第三代,都是以「定住者」身份待在日本,只有受第三代扶養、未婚、未成年的第四代日系得以用定住者身份。
那麼針對仍在巴西的第四代日系,日本政府端出了一個新的side door 『日本文化習得』,並且訂下了嚴苛的條件。其中包括:
不可定住(最長5年)
18-30歲
不可攜帶家眷
經濟保證
入國時要有n4日語,來日第三年需要n3日語,且了解日本生活
★然而,就業沒有限制
作者指出,日本政府似乎是反省了當初以較寬鬆的條件引進日系二代、三代,導致他們的長期定居化並且呼來家眷(尤其是沒有設立滯留期限)。從此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心目中理想的外國人:年輕健康單身,不依賴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源,能自食其力並且能與日本社會接軌溝通(日語程度),不會招來家屬也不會在日本成家,在日本貢獻青春和勞力之後能夠自行歸國。
想當然耳這種過於理想招來作者的批評,作者前一段提及日本與發展途上國的經濟差距越來越縮小(巴西→中國→越南),對那些經濟開始發達的國家吸引力不如以往,因此只得向下找經濟更差的國家作為人力供給國。日本的停滯不前、他國的崛起、加上台韓的搶人競爭,作者批判道不該期待只是敞開大門就會有外國人力進來。
留言
張貼留言